
九月的杭州不冷不热,西湖边风景正好,还迎来了一个眼科界的 “大聚会”——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(简称 CCOS)。国内甚至海外的眼科骨干医生都来了,聊的都是更前列的技术和经验。在这群人里,有个来自重庆星辉眼科的团队特别显眼,领头的就是汪辉院长,还带了 7 个同事一起,全程 “沉浸式” 学本事,就为了把外面的好技术、好经验带回重庆,给本地患者看眼睛。
先当 “分享者”:32 年经验全掏出来,教大家做 ICL 手术
汪辉院长在眼科圈不算 “新人” 了 —— 干这行 32 年,光近视矫正手术就做了 10 万多台,不少高度近视患者都是找他做的 ICL 手术。这次大会上,他没藏着掖着,直接在一个专门讲 ICL 的会场,给国内同行分享了自己的 “手术心得”。
可能有人问,ICL 是啥?简单说就是给眼睛里放个 “小镜片”,不用切角膜,特别适合高度近视、散光的人。但这手术对细节要求特别高,差一点都可能影响成效。汪辉院长在分享里,没讲空道理,全是实打实的 “操作要点”:比如术前怎么精细测眼睛数据,避免镜片型号不对;术中怎么控制手法,不让患者有不适感;甚至遇到特殊情况该怎么处理,都结合自己遇到的病例讲得明明白白。
台下的医生都听得特别认真,有人还拿着本子记笔记,散场后还有人围着他问问题。末尾主办方还给他发了 “精彩演讲证书”,这可不是随便给的,是业内对他 32 年经验的认可 —— 毕竟能把 10 万台手术的经验揉碎了讲,不是谁都能做到的。
再当 “主持人”:搭起平台,让精尖骨干医生给同行 “上课”
除了自己分享,汪辉院长还有个重要任务 —— 主持大会里的 “眼视光学大师讲堂”。这个讲堂可不是随便聊聊天,请来的都是国内眼科界的 “大牛”:有北大三院的陈跃国医生,专门讲怎么早期发现 “圆锥角膜”(一种会让视力越来越差的病);有北京同仁医院的张丰菊医生,聊怎么避免激光近视手术的并发症;还有浙大的杨亚波医生,教大家做全飞秒手术的技巧。
主持这种 “名咖云集” 的讲堂,可不是念稿子那么简单。汪辉院长得提前把每个骨干医生要讲的内容吃透,等骨干医生讲完,还得用通俗的话总结核心点,再引导台下医生提问。比如有骨干医生讲 “全飞秒手术注意事项”,他听完就补了一句:“大家有没有遇到过患者术后干眼的情况?可以结合刚才说的操作细节,再聊聊怎么预防。” 一下子就把话题引到了实际临床问题上,现场讨论特别热烈。
同行都说,汪院长主持不 “冷场”,还能精细抓重点,让大家听完真能学到东西 —— 这背后,其实是他 32 年临床积累的 “功底”,知道医生们平时看病更需要啥。
不只是 “医生”:对患者,他更认 “细节”
特别多人找汪辉院长看病,图的就是他 “靠谱”。这种靠谱,藏在细节里:比如术前给患者查眼睛,他会反复核对数据,哪怕是机器测出来的结果,也会再人工确认一遍;手术中,他会轻声跟患者说话,缓解紧张;术后随访,不管患者问多基础的问题,他都耐心答,比如 “术后能不能看手机”“眼药水怎么滴”,从来不会嫌麻烦。
有个高度近视患者说,之前在别的地方检查,说他眼睛条件不好,没法做手术,后来找汪院长,他仔仔细细查了好几次,末尾定制了适合的 ICL 镜片,术后视力直接修复到 1.0。“汪院长不光技术好,还愿意花时间跟你解释,让人心里踏实。” 这是不少患者对他的评价。
带着团队 “一起进步”:好技术要所有人都会
这次去杭州,汪辉院长没自己 “独学”,特意带了 7 个同事 —— 有做近视手术的医生,有负责术前检查的验光师,还有护理团队。开会的时候,大家分散在不同会场,有的学圆锥角膜筛查,有的学术后护理,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。
回来之后,汪院长第一时间组织了 “复盘会”:把自己在大会上听的、讲的,还有同事们学到的东西,全汇总到一起,一个个讲给团队听。比如有同事学到了 “新的干眼治疗方法”,他就带着大家一起讨论,怎么把这个方法融入到门诊流程里;有人学到了 “儿童近视防控的新理念”,他就安排调整儿科门诊的筛查项目。
他总说:“我一个人技术好没用,得让整个团队都跟上,这样不管患者找哪个医生看,都能享受到好服务。” 现在星辉眼科的医生,不少都能独立做复杂的 ICL 手术、全飞秒手术,这背后离不开汪院长 “手把手” 的带教。
其实对咱们普通人来说,眼科 大会上的 “前列技术” 离得有点远,但汪辉院长做的事,就是把这些 “远的技术” 拉到 “近的门诊”—— 他去外面学更精尖的经验,回来教给团队,再用在日常看病里,让重庆的患者不用跑外地,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跟国内名列前茅水平接轨的诊疗服务。
32 年做 10 万台手术,不是为了 “炫技”;去大会分享、主持,也不是为了 “出名”—— 就像他常跟团队说的:“咱们当医生的,更终还是要让患者看得清、看得舒服。” 而汪辉院长和他的团队,一直在这么做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