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牙龈上长了一个软软的肿块,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,却可能隐藏着多种病因,给人们带来诸多不适。若不及时检查治疗,小问题可能会发展成大麻烦,影响口腔健康甚至全身健康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牙龈上长软软肿块的相关情况。

牙龈上长软软肿块的可能病因及特点
牙龈上的软肿块成因多样,大致可分为炎症感染类、囊肿类和其他情况。
炎症感染类
牙龈脓肿:主要由牙周炎或牙菌斑堆积引发牙龈局部化脓。其表现为形成软包,脓液积聚后可能自行破溃,但容易反复发作,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疼痛。
根尖周炎:牙髓感染扩散至牙根尖周围是其成因,多是因为龋齿未及时治疗,根管内感染物质从根尖孔穿出。会形成脓液并穿透牙龈,表现为牙龈鼓包,通常伴随牙齿咬合不适或既往牙痛史,按压鼓包有波动感,还可能出现牙齿疼痛、松动。
牙周脓肿:由牙周炎发展而来,或者是由于不注意口腔卫生和饮食不当,导致牙龈和周围组织长期炎症,牙周袋内细菌感染引发局部化脓。包块位于牙龈边缘,牙龈红肿、触痛明显,可能有脓液渗出,常伴有牙龈红肿、疼痛、口臭等症状,牙齿可能松动。
囊肿类
牙龈囊肿或瘘管:长期慢性炎症或外伤可能形成囊肿(内含液体)或瘘管(连通牙根与牙龈的通道)。儿童乳牙未脱落导致恒牙萌出受阻,也可能形成含液囊肿;成人可能因牙根残留引发囊肿。表现为微痛性软包,按压可能有分泌物溢出。
黏液腺囊肿:由唾液腺堵塞引起,相对少见,可表现为牙龈软包。
其他情况
牙龈增生:牙菌斑或牙石积累引起的慢性牙龈炎,或牙齿缺损后牙龈长到缺损位置,会导致牙龈组织过度增长,出现软软的包块,一般不伴有疼痛,早期可能牙龈光亮、红肿。
牙龈息肉:由牙齿的龋齿、牙齿发育不良、口腔卫生不良或长期慢性炎症引起。不会引起疼痛或瘙痒,但会引起口臭,若息肉较大,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咬合。
牙龈瘤:牙龈局部受机械刺激或慢性炎症刺激,常见于妊娠期女性。表现为牙龈处的肿物,质地较软。
创伤性血肿:牙龈受到创伤后,会表现为牙龈软包,相对少见。
全身性疾病相关:白血病可导致牙龈增生、肿胀,颜色苍白;维生素C缺乏、药物过敏也可能引起牙龈肿起软包。

需要警惕的牙龈肿块情况
当牙龈上出现软软的肿块时,有些情况需要我们格外警惕。
如果软包逐渐增大或颜色变深,如发红、发紫,这可能意味着病情在加重。伴随牙齿松动、咀嚼疼痛或口臭,也提示问题较为重度。软包破溃后反复渗液,长期不愈合,说明炎症可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。鼓包持续增大、伴随剧烈疼痛、发热或面部肿胀,以及出现发热、面部肿胀、张口困难等全身症状,都提示感染可能已经扩散。包块反复出现或持续超过1周,就需要排查全身性疾病,如糖尿病、免疫系统问题对口腔健康的影响。

牙龈肿块的建议处理方式
专精检查与治疗
一旦发现牙龈上有软软的肿块,应及时就医。口腔医生会通过触诊、叩诊、牙片、CT、CBCT(锥形束CT)等检查确定病因,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。
根尖周炎:需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感染,开放引流脓液,必要时配合抗生素(如甲硝唑)。待急性炎症消退后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,之后修复牙体缺损。
牙周脓肿:由医生进行牙周清洁,如洗牙、龈下刮治,排脓后使用漱口水(如氯己定)消炎。也可通过牙周袋或牙龈表面切开引流,切开后完全清洗脓液,或在局麻下进行龈下清创术,同时结合牙周治疗,去除龈上及龈下的菌斑牙石,消除局部刺激因素。
牙龈囊肿或乳牙滞留:需手术切除囊肿或拔除滞留乳牙/残根。
牙龈瘤:可能需要手术切除。
避免自行处理
千万不要用手挤压或针挑破脓包,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感染扩散或加重炎症,甚至引发菌血症。若包块自行破溃,可用淡盐水漱口清洁,但仍需及时就医。
日常护理
在治疗期间,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。要加强口腔清洁,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。避免实力强、过烫食物刺激患处。用温盐水漱口(半勺盐 + 温水),每日漱口3 - 4次,这样可以减少细菌,减轻炎症。若有渗液也可用淡盐水漱口。

牙龈肿块的预防措施
预防牙龈上长软软的肿块,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入手。
定期洗牙(每年1 - 2次)可以清除牙结石,有效预防牙周病。及时治疗龋齿,能避免牙髓感染扩散。每天刷牙2次,使用牙线清洁牙缝,保持口腔卫生。定期进行口腔检查,能早期发现龋齿、牙周病等问题,避免发展为重度感染。若牙齿咬合异常或夜磨牙,及时佩戴咬合垫保护,可避免外伤风险。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需要更重视口腔问题。此外,还要避免过度用力咀嚼,注意饮食习惯,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。
总之,牙龈上长了一个软软的肿块,可能是多种病因所致,我们要重视起来,及时检查治疗,同时做好预防措施,保护好我们的口腔健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