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双颌前突会影响面部美观和口腔功能,让特别多人困扰不已。而正确判断双颌前突是骨性还是牙性,是选择合适治疗方法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。下面我们就从病因、判断方法、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详细介绍。

双颌前突的病因解析
双颌前突分为牙性和骨性,它们的病因有所不同。
牙性双颌前突通常是由牙齿排列不齐或过度磨损导致。牙齿排列不整齐,使得牙齿不能在正常的位置生长,从而出现向前突出的情况。而过度磨损会破坏牙齿原本的结构和稳定性,也可能引发双颌前突。
骨性双颌前突涉及上、下颌骨的过度生长或位置异常,可能与遗传因素、生长发育异常等有关。如果家族中有双颌前突的遗传史,后代出现骨性双颌前突的概率会相对较高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一些因素导致上下颌骨生长过度或位置出现偏差,也会造成骨性双颌前突。

双颌前突的判断方法
判断双颌前突是骨性还是牙性,有初步判断和精细判断两种方式。
临床症状初步判断:若有嘴巴闭不上、感觉嘴巴特别鼓、下巴的曲线不明显等表现,这可能是双颌前突的信号,建议去医院找正畸医生面诊。不过,仅通过临床症状只能初步怀疑,不能正确判断是骨性还是牙性。
专精检查精细判断:
首先是口腔检查,医生会检查牙齿的排列、咬合关系、唇齿关系等,观察牙齿的拥挤程度、前突程度、磨牙关系等,以评估牙齿的状况。通过口腔检查,医生可以了解牙齿的基本情况,为进一步判断提供依据。
其次是X线检查,这是判断双颌前突是骨性还是牙性的重要方法。
X线头影测量:通过拍摄头部X光片来评估颅面骨骼和牙齿的位置关系,测量下颌角宽度、颏部前后位置以及上颌等相关数据。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生更正确地了解骨骼和牙齿的位置情况。
头颅侧位片分析角度:分析SNA角(正常值为82±4°,大于正常值说明上颌前突,小于则反之后缩)、SNB角(正常值为80±3.9°,大于说明下巴前突,小于则下巴后缩)、ANB角(正常值为 - 1°至 + 4°之间,大于4°表示骨性前突,小于 - 4°表示骨性反颌)。若这些角度超过一定范围,可认为是骨性双颌前突。

双颌前突的特征表现
骨性和牙性双颌前突在特征表现上有明显差异。
骨性双颌前突:
上下颌骨相对于颅部的肌骨突出在外面。可能出现上下颌骨的错位,如上颌骨向前突出,下颌骨向后退缩,导致牙齿之间明显错位。下颌前突,下巴有明显的突出感,面部轮廓凸出。上下牙齿之间存在明显的过度修正或开口咬合。侧面观察时,下巴和颈部之间的角度较大。牙齿角度直,没有明显角度问题,主要是骨突造成。
牙性双颌前突:
上下颌骨相对于颅部肌骨正常,仅有上下牙齿突在外面。上下牙齿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和咬合不良,但上下颌骨并未出现明显的错位。上颌牙齿向前突出,下颌牙齿向后倾倒。上下牙齿之间没有较大的过度修正或开口咬合。侧面观察时,面部轮廓并未出现明显的凸出。通常表现为上前牙唇倾,即牙齿向嘴唇方向倾斜。

双颌前突的治疗方法
不同类型的双颌前突,治疗方法也不同。
牙性双颌前突:一般可以通过单纯的正畸治疗,如拔牙矫治(通常拔四颗牙,上下左右各一颗),佩戴矫治器进行牙齿位置的调整,改善成效较为明显。正畸治疗通过对牙齿施加适当的力量,让牙齿逐渐移动到正常的位置,从而解决双颌前突的问题。
骨性双颌前突:
若骨性畸形比较轻微,病人年纪较小(青少年或者刚刚成年),可以通过正畸的掩饰性治疗或者代偿性治疗进行面型的改善。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牙齿和颌骨的关系,改善面部外观。
若病人年纪稍大,骨性畸形程度比较重度,而牙齿不突,基本直立在上下颌骨之内,单纯的正畸治疗成效可能较小,需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,即正畸科配合颌面外科一起进行治疗。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骨性双颌前突的问题,达到更好的治疗成效。
此外,还有一种情况是牙性和骨性因素共存的混合型双颌前突,矫正难度和方案会因骨性和牙性因素所占比例不同而有所差异。如果怀疑自己有双颌前突问题,建议及时就医,由专精正畸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。
